地基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发展建造阶段
(1949年10月~1978年11月):这个时期,由于资源有限,国家的建设任务主要以发展工业建筑为主,建造活动基本上是半军事化形式的政府行为。主要建筑项目包括工业建筑、大型军事、政治和形象工程,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伴以少量高层住宅。这个时期,我国将“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作为建筑业的指导原则,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完成工业基础建设任务。同时,我国建筑行业学习了苏联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制定了砖混结构规范,推广标准设计、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节约了当时宝贵的钢材和水泥。在地基和基础处理方面,推广了砂垫层、砂井预压和砂桩、灰土桩,推广重锤夯实、电化学加固技术等,配筋砖砌体等也得到了发展。此外,顶升法和无梁楼板开始在多层厂房中使用;在工程管理方面,推广流水作业。这个时期,我国还引入了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理念,使城市规划逐渐普及。
快速建造阶段
(1978年12月~2012年10月):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建筑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国内建筑从业者的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突飞猛进,高层、超高层项目逐年增加,引进了大量新材料、新的结构与构造形式、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新的设计手法。国内外建筑技术交流频繁,产生了一批由国内外建筑师共同设计、国内施工企业施工的著名建筑,如国家大剧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场(“鸟巢”)等。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我国建造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建造阶段
(2012年10月至今):这个阶段,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生产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地位巩固。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和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基基础体量相应扩大,行业呈现供需两旺态势。地基基础行业专注于进行土壤、岩石等地基材料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评估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广泛涉及建筑、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是建设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国地基处理技术为建设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城市和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整体来看,地基建筑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最初的自力更生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到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地基建筑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电话 :13570929335
邮箱 :774515143@qq.com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59362号